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观后感(六)
2025年9月3日,天安门广场的红旗飘扬,我攥着手中的笔,目光紧追直播画面—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阅兵仪式,就在这一刻无数思绪撞进心里。作为一名新闻生,我习惯用镜头般的视角捕捉细节,可这一次,文字与镜头都追不上胸腔里翻涌的情绪,只剩下炙热的震撼与敬畏。
徒步方队踏过天安门广场时,我特意记下那些旗帜的名字:“平型关大战突击连”“刘老庄连”“华南游击队”……每一面战旗都“饱含”80年前的硝烟,每一步正步都沿着先辈的足迹。参阅官兵的肩章上,能看到八路军、新四军的血脉传承,他们昂首挺胸的模样,让我忽然读懂了新闻课本里“历史的延续性”——不仅是记载过去的史料,更是鲜活的人,正带着先辈的信念走向未来。当镜头转向老战士,白发苍苍的他们抬手敬礼,我慌忙按下手机快门,想留住这跨越时空的致敬,也忽然明白新闻人的使命:要让这些岁月痕迹里的故事,永远被后人知晓。
装备方队登场时,我眼神顿了顿,国产主战坦克的履带碾过地面,无人作战装备、高超声速导弹的亮相更让屏幕前的我屏住呼吸——这些曾只在军事报道里见过的“国之重器”,此刻正以最直观的方式,宣告着中国国防的底气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清楚这些装备背后的意义,从抗战时“小米加步枪”到如今“体系化作战力量”,这不仅是装备的迭代,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中站起来、强起来的证明。我在笔记本上写下“自主创新”“战略威慑”,笔尖却比平时更重——因为这些字眼里,藏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日夜,也藏着一个国家守护和平的决心。
空中梯队掠过广场上空时,预警机领航,歼击机编队画出绚丽的航迹,运输机群的轰鸣仿佛穿越云层。我抬头望向窗外的天空,战机的轰鸣声里没有了硝烟,只有守护的坚定。我忍不住红了眼——新闻报道需要客观准确,但此刻,我更想把这份“岁月静好”背后的守护,讲给每一个人听。
阅兵结束后,我的手仍带着激动的微颤。作为新闻生,我们常说“记录时代”,可今天我才懂,最好的记录不仅是文字与镜头,更是带着温度的传承、温情的传递。80年前,先辈用鲜血换来了和平,80年后,我们要用责任与担当,讲好中国故事,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。希望未来的日子里,我能带着今天的震撼与敬畏,握着笔、扛着相机,去记录更多这样的时刻——让历史不被遗忘,让精神永远传承,这便是我们对山河、对岁月、对先辈最好的致敬。
新闻23-1班 戎溪